2016年7月8日 星期五

《星戰》作為自己留念的存檔(五):星際大戰不是科幻


  這篇就比較好一點了,大四寫的。那時候修了一堂「大眾文化導論」的課,應該可以說是我大學四年下來最喜歡的課程前五名了吧>/////<

  老師指定的期末報告就是,只要是大眾文化的範疇內,運用到課堂上討論過的理論,然後不准無限制發腦發廚,其他都可以寫。

  那時候我在看星際大戰。吼~

  但我寫的內容是在批判星戰的缺乏之處(正色)

  我是一個多麼嚴以律己的腦粉。(?)




外文四  b01102064
104-1 大眾文化導論 期末報告
 “Are these the droids I’m looking for?”
:藉由非人類的角色探討為何星際大戰不能稱為一部科幻經典作品

二零一五年末,《STAR WARS:原力覺醒》在世界各地轟動上映,先無論其評價與迴響如何,僅在短短四週內,原力不僅覺醒,更一舉打破世界紀錄,超越《阿凡達》成為北美影史上累積票房之冠。然而這份報告並不是要為其輝煌成就做任何錦上添花的解釋。即便,我必須老實說自己非常享受星際大戰系列電影的,不只買過電影DVD、原聲帶、小說和同人作品,生活中,雖然沒有同等愛好者可以實際上進行討論和分享,但透過網路我也見識、結識不少星際大戰的狂熱粉絲,拜讀過不少精闢絕妙的電影評論、角色分析,線上更有不少電影製作的紀錄片,都盡可能詳實記錄了三十年來,美國和世界各地的星際大戰風潮是如何爆發和演進,我盡可能地什麼也不遺漏,跟著電影本身全都一起都看得倒背如流。意外的是,這次我想在報告中探討的主題,卻是我甚少、或者說幾乎沒有看到有人討論過的。

在圖書館我搜尋到兩本短篇論文集結,分別是《Culture, Identit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STAR WARS films》和《The Empire Triumphant: Race, Relig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STAR WARS Films》,我發現在星際大戰上的學術研究多會傾向討論(1)星際大戰世界觀的中哲學思考和神話原型,(2)帝國軍與反抗軍中的政治隱喻和(3)以文學角度分析角色的發展、成長和毀滅等等。圍繞在天行者家族上,要尋找一個能夠精采分析和發展的主題或許並不困難,但我更有興趣的是觀察星際大戰世界中的非人類角色們如何定義這部作品。在星際大戰無邊無際的資本行銷市場上,除了黑武士與他的風暴兵外,機器人(DroidsC3POR2D2和絕地大師尤達(Yoda)可以說是最受歡迎的商品人物。作為一個影迷,我卻總是無法理解這樣的狂熱。因為對我來說,星際大戰的重心從來不是放在他們身上,相比之下,我更看重主角對抗心魔與命運的冒險歷程,和架空世界中的人類如何看待自我、生命和世界的哲學。因此,我想透過撰寫這份報告的過程來試著爬梳星際大戰世界中非人類配角群在故事中的位置、形象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進一步嘗試把自己在思考過程中隱約尋見的批判之處完整地表達出來。

首先,在星際大戰電影的時間軸上,已經有七部電影,就算剔除所有其他數百部的外傳小說、漫畫和動畫作品,非人類角色數量也絕對是人類角色的數倍以上。若去翻閱盧卡斯影業(Lucas Films)官方出版的《STAR WARS ENCYCLOPEDIA》,更能體會到非人類角色是如何多到彷彿銀河般浩瀚無垠。舉例來說,一九七七年的四部曲《Star Wars》中經典酒吧場景裡,光是有鏡頭特寫的外星生物就有至少十種,而每一隻生物都有至少一千字的官方介紹;兩千年後推出的前傳三部曲,更是以豐富多元的外星生物種聞名,還要再加上每隻生物自己的星球、種族背後延伸多少角色和故事,很遺憾地,這些完全超出我能力範圍。我的報告中會探討的非人類角色,是(1)主角路克身邊的R2D2C3PO,(2)千年鷹艦長韓索洛最忠心的大副Chewbacca,以及(3)絕地大師Yoda和惡棍Jabba為主,並延伸提及黑武士Darth Vader和帝國風暴兵Storm Troopers外型的「非人類」是如何影響角色形象和其市場行銷,以及在新的故事上,《STAR WARS:原力覺醒》是否有其原創改變和沿襲承接之處。

第一部分,在原作三部曲(1977~1983)中,R2D2C3PO雖然在劇情推進上有一定的關鍵程度,作為非生命體,他們還是傾向較有自我意志、自主思考型的高智慧型機器人,也有其自身的角色性格和魅力,在拍攝上更是實際交由人類演員扮演詮釋而更增添些許人性色彩,但我認為,正如星際大戰一向為人詬病的「過度行銷」問題,這兩個角色仍然是一個「市場取向」的角色,更甚,我認為觀眾並不是因一完整的角色而去喜愛這兩隻機器人,而其實是以「戀物(fetish)」的心態著迷於他們。此處的fetish,在Kevin J. Wetmore, Jr的《”Your Father’s Lightsaber”: The Fetishization of Objects Between the Trilogies》中定義的概念近似,換句話說,這兩個角色實際上是為了「討喜」和「受歡迎」而生成的商品,而非一個完整獨立的故事角色。首先在劇情上,R2D2C3PO是作為一個「被爭奪」的「物品」推進著劇情,他們逃離帝國軍追捕、迫降在塔圖因星球上時,更被爪哇族(另一代表性星際大戰非人類生物)直接撿走拍賣,主角一家人買下他們以後,與機器人互動的態度是像「物品」和「奴僕」,直到片尾一夥人經歷了與帝國的大戰以後,在頒獎典禮上接受表揚的路克和韓身邊站著R2D2C3PO,的確似乎暗示了兩個機器人從下屬晉升為如同千年鷹大副Chewbacca那樣,是主角們的「夥伴」,但卻也和Chewbacca一樣,他們都沒有從公主手中得到直接的獎賞,顯示其重要性仍是居於次之。延續到五部曲,此時兩隻機器人分開行動,但跟著韓和莉亞公主的C3PO沒有因此跟兩位主角有更多進一步的情感連結,只有在雲端城市時因為C3PO的短暫失蹤,公主表現了她的擔心和焦慮;跟著路克的R2D2則曾因不小心掉到沼澤裡,讓路克也表現了他的擔心和焦躁,表示R2D2C3PO在主角們心中的地位相較於前集明顯有了提升。但兩個機器人仍只是扮演旁觀者的角色,負責說明劇情演進,同時也是在暗示觀眾(螢幕前的旁觀者)的心情,對進行中的故事主線表達情緒和想法。

我認為,兩個機器人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類似於舞台劇上的chorus,他們基本上也可以直接改成人類、或其他任何外星生物,惟以機器人作為設定只為劇情上推進能夠更方便,在市場上行銷也能更直接作為「物品」去販賣。「機器人」的概念在星際大戰的世界觀中是非常單調膚淺、僅只是「機械體」的外型和設定相符的概念。星際大戰在塑造R2D2C3PO兩個戲分最多的機器人配角上,光只是與同部電影中的其他人類配角相比,就已遠遠不及,遑論電影史上其他更多更具深度和層次的機器人角色。即便星際大戰電影場景在外太空,戰艦滅星者號、鈦戰機和千年鷹等設計概念有其獨到之處,科技層次的幻想追溯至電影一九七七年首映的年代來看,是非常特別、突出的,但肇因機器人配角的塑造、劇情功用及形象之淺薄,卻同時也印證了星際大戰並不應被稱為科幻作品,而只是一部借用科幻的題材和元素作為舞台,去述說一個完全以人類傳統價值核心─親情、愛情、生命價值與善惡對立為中心題材的奇幻史詩故事。

另外,在非人類角色群中,除了R2D2C3PO兩個機器人以外,最重要的還有大副Chewbacca和絕地大師Yoda了。其中Chewbacca其實仍是較接近R2D2C3PO的角色,不同是在他和韓索洛之間有非常深刻的情感連結,雖然他沒有語言,只用肢體和吼聲來表達情緒和想法,但韓索洛可以光憑這些完全相同的吼聲,就完全理解自己同伴想說的話。事實上,「可以聽懂Chewbacca的吼聲是在說什麼」更像是摯友之間多年的默契,暗示「只有我聽得懂他在說什麼,因為我是他最好的朋友」。這種跨越語言的理解在五部曲中也發生在路克和R2D2之間,在那以前,R2D2發出的機械聲音只有號稱程式已預設能理解百萬種語言的機器人C3PO聽得懂,而且還要仰賴他的翻譯,才能讓主角們知道R2D2想表達的意思。透過此默契呈現出的情感連結,讓韓和Chewbacca、路克和R2D2之間能暗示出更傾向如同人與「動物夥伴」之間的關係,而非獨立生命體之間平等的感情關係。但這類感情刻劃的好處在於,觀眾在看整個故事的同時會將自己的情感和想像投射在主角(人類)上,對於這個主角周遭的關係、及發生在他身上的所有事件也能連帶感受,R2D2C3POChewbacca是作為依附在主角上的定義「要素」之一,也能被連帶受到喜愛和關注。這樣的配角基本上就成了星際大戰世界觀中的「萌元素」,可以被直接消費,可以被無限複製和重新配對組裝(在多如牛毛的外傳故事中,隨處可見如R2D2C3PO外型的機器人搭配作為主角們的跟班)。三十年後,以續集三部曲回歸的星際大戰故事中,也依循了同樣的成功模式,結合R2D2C3PO的角色,配置成單獨一隻機器人BB-8,而早在《STAR WARS:原力覺醒》還未上映以前,這隻機器人便搶先登場,周邊商品販賣人氣更是居高不下,可說是熟悉星際大戰的觀眾都已潛意識接收了同樣的模式,對這隻陌生的小機器人很輕易就能「愛屋及烏」。更甚,相較於R2D2C3PO,圓滾滾的BB8在外型上更親近人類潛意識感受可愛的要素,接受度能夠更大。

如此說來,在星際大戰中,擁有最多戲份的機器人如上述般有其單調缺乏之處,Chewbacca作為韓的重要配角但又明顯缺乏其自身獨立之處,似乎非人類角色們在遙遠的銀河世界裡似乎就沒有舉足輕重者了。然而實際上,星際大戰之所以不會淪為單層次、貧乏想像,且能經歷時代考驗的作品,我認為關鍵之一在於有兩個非人類角色在原作三部曲的成功塑造:一位是在活了九百年的絕地大師Yoda,以及曇花一現的銀河惡棍Jabba the Hut。此兩位角色都是先聞其名聲才見其本尊,一位是路克被強調必須遠道拜訪的隱士大師,後者是連韓索洛都要惦記三分的惡棍流氓。觀眾首先是被介紹了角色的設定以後,才隨著劇情推演遇見其人而真相大白。Yoda更是讓人出乎意料之外的不起眼、矮小、怪異,連路克起先也不敢相信他就是傳說中的絕地大師;而Jabba則有著完全的「惡棍」鄙陋形象,莉亞公主與其對峙的噁心和厭惡神情更貼切表達了觀眾的心聲。這兩位角色超越了人類身體形象能夠傳達訊息的限制,雖然都是不存在的生物,卻展現了高超的演技─不僅是在於肢體行為,更在他們自己本身身體意象所暗喻和傳達的意象。即便在言行舉止上他們仍然是依循人類思考的邏輯的「怪物(Yoda是服膺原力光明面最徹底的絕地大師,而Jabba雖然根本不是人類,卻同樣是默認人類女體是性感美麗價值觀的黑道老大),但「怪物」的形象至少在此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不像前述的機器人角色那般,是依附的、不獨立的,是單調的機械體的想像和塑造。

然而,機器人角色的單調乏味又代表了甚麼?

如果把小說、故事創作看成一處「思想運行」的實驗場域,只有在架空虛構的世界裡面,人們才有機會能嘗試擺脫人類自我中心思考的限制,讓「人」和「生命」的概念能夠重新得到審視。在這之中,要想得到一個結論或許是非常困難的,但提出批判和質疑思考才是最關鍵的。透過論述與思辨,我發現星際大戰中貧乏單調的機器人形象,雖然是整個世界觀中小小的一環,但卻佔據了大部分的舞台,而人類在這其中成了最突出最中心的角色,故事深層想要探討的議題離不開人,經歷的感受層次也離不開人類中心,即便原力(Force)概念強調的是宇宙萬物萬靈之間流轉互動的氣場,但實際上原力的操縱卻永遠是以人為主的運行,能讓原力回到平衡的也只有人,左右原力的光明與黑暗關鍵也是人的情感,一旦超出人類本位中心思考的都無法有更有力、更有層次的論述和表現。星際大戰作為一個在宇宙中發生,這樣一個沒有任何時空限制的舞台上所發生的故事,卻沒有辦法在人以外生物和機械體上有更深刻描寫和刻劃,僅只能利用其外型和推進劇情上的便利,我認為是非常可惜的。


參考書目
n   Culture, identities, and technology in the Star wars films : essays on the two trilogies / edited by Carl Silvio and Tony M. Vinci
n   The empire triumphant : race, religion and rebellion in the Star wars films / Kevin J. Wetmore, Jr
n   動物化的後現代 : 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 / 東浩紀著 ; 褚炫初譯
n   Star Wars the ultimate visual guide / written by Ryder Windham
n   Star wars. Episode IV, A new hope / 20th Century Fox ; Lucasfilm Limited production ; written and directed by George Lucas
n   Star wars. Episode V,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 20th Century Fox ; a Lucasfilm Limited production ; Directed by Irvin Kershner ; Written by Leigh Brackett and Lawrence Kasdan ; story by George Lucus

n   Star wars. Episode VI, Return of the Jedi / 20th Century Fox ; Lucasfilm Limited production ; directed by Richard Marquand ; Written by Lawrence Kasdan and George Lucas ; story by George Lucu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